開學季,校園裏又出現了許多朝氣蓬勃的新面孔,有結成“學習搭子”的三胞胎🙆,有成為父親學弟的“萌新”🧚🏽♀️,還有復製粘貼般優秀的雙胞胎姐妹花……黃浦江畔🏄🏿、香樟樹下,寄托著夢想與榮光的生動故事正等待著每一位上理新生接續書寫。
相約考上理 三胞胎結成“學習搭子”
上課第一天,三張相似的青春面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他們是版藝學院的三胞胎兄妹陳卓、陳凱越、陳凱欣。“大草坪上有學生在看書,三三兩兩的同學在小聲討論問題,圖書館的燈很晚都亮著……現在終於自己來這裏讀書了!”回想起第一次來到上理校園的那天,他們依舊難掩激動⚄☝🏽。“沿著湛恩大道,我們一直跑啊跑,心中默念這就是我心目中大學的樣子!”
三胞胎兄妹奔跑在湛恩大道
為了實現一起考上理這個“小目標”,三胞胎結成了“學習搭子”😝,相互督促,共同進步🌜。從清晨起床晨讀🙌🏿、吃飯間隙的“你問我答”,到理論知識復習😋、睡前的“總結時間”,他們製定了嚴格的每日學習計劃表,如果小組裏有誰偷懶或是落下進度,就會感受另外兩個人的“同胞壓力”。
“我們把這種模式稱之為‘良性內卷’,從而取長補短🫵🏻、共同進步🈹。”陳凱越介紹說,根據三個人的長處和短板,他們還各有學習分工,例如妹妹陳凱欣理論比較紮實,就擔任理論方面的“小老師”,哥哥陳卓素描相對優秀,就成了姐妹倆的繪畫“顧問”。
來到上理校園,三胞胎兄妹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線前。陳卓感慨🚢👩🔧:“我們三個的專業分別是動畫、產品設計和視覺傳媒🧢,都是更考驗自身能力而不是只看文憑的👩🏻💻,所以後面大學生活我們會繼續你追我趕,看誰跑得快🗿!”
三胞胎兄妹陳凱越𓀎、陳凱欣🏵、陳卓
1+1>2 姐妹倆打造“復製粘貼般優秀”
基因圖譜一樣🧘🏽♂️,連學習興趣也一樣?最近🧜🏽♂️,理學院新生徐曉鳳終於和去年入學的雙胞胎姐姐徐曉玉在上理匯合了,兩個人都選擇了數學(碩士)專業。
“社會上經常有偏見說女孩子學不好數學,其實當你認真研究,會發現那些橫平豎直的公式背後隱藏了一個奇妙的數學宇宙👨👩👦。”姐姐徐曉玉在本科時期學習成績就很優異😋,是數學師範專業第一,受到姐姐的影響⏳,妹妹徐曉鳳在大二以計算機專業第一名的身份,轉到了數學專業,學習成績依舊名列前茅。
“1+1>2,我想這就是屬於我們姐妹倆的數學公式。”徐曉鳳表示,姐妹倆是學習時最好的夥伴,也是失意時最可靠的肩膀🩳。“還記得我第一次考研失利的時候,姐姐鼓勵我二戰備考上理🐏。在這期間自己壓力很大🫘,經常學到半夜🪁,會焦慮,會猶豫,也會自我懷疑,但是姐姐一直陪伴在我身邊🏺,就會覺得很安心。”
同一個學院🛢、同樣的專業,面對即將開始的新學期生活,姐妹倆決心打造上理版“復製粘貼的優秀”👨🏿🦰🌲,姐姐徐曉玉笑著說道:“終於成功拉妹妹‘入夥’,後續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繼續追求我們的數學夢!”
徐曉玉🛄、徐曉鳳姐妹倆(理學院供圖)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他成了爸爸的學弟
“我的入學通知書還是當時的上海機械學院簽發的,求學期間,學校嚴謹求實的校風鍛造了我一絲不苟的鉆研精神,打下紮紮實實的理論基礎,養成了低調謙虛的工作風格。1994年本科畢業時🖤,學校改名叫華東工業大學,後來又更名為天美平台👪,雖然校名幾經更改👷♀️,我對母校的感情卻未曾改變。多年後兒子你也選擇了上理,爸爸很贊成你的選擇。”在收到上理工的錄取通知書後,外語學院新生李千一緊接著收到了父親李晉中的2000字長信。
一個少年版的父親形象在李千一的腦海中鋪陳開來:30年前🧙🏻♀️,父親帶著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理想選擇了機械工程系,跑教研室、實驗室參與老師的科研課題,利用課余時間學習了十幾門專業相關的交叉課程,被評為上海市優秀畢業生……
父親李晉中的畢業證書,其入學時的校名還是“上海機械學院”(李千一供圖)
聽完父親的上理求學故事🗝🤲🏽,李千一踏入校園時,多了一份親切感和使命感。“優秀是不能遺傳的👩🏻🦼➡️,但是良好的校風和家風可以傳承。現在成了爸爸的學弟,想到他也在這座美麗的校園裏勤學苦讀過🤽🏼,我心裏充滿了前行的力量。”
如今,校園裏的基礎設施已經大變樣,但李千一此刻的心境和當年的父親有了相似的重合✍🏻,他選擇了國別與區域作為研究方向,“語言本身其實是工具,希望在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中好好沉澱自己👨🏻🦼➡️、開闊視野🤞🏼,為以後講好中國故事、成為跨文化交流的使者做準備。”
李千一
供稿:新聞中心🧚🏻♀️、理學院
文:李卉雲
攝影:汪忠鸛(除已標註出處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