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季學期第一教學樓直錄播平臺共計直播課程15220節,上課門數1775次,在線人數峰值7200人,歷史觀看直播人次1368800人次,折合共計11415小時……突發疫情之下🧔🏿,學校提前布局的智慧教室在今年3月初及時投入使用👨👨👧,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復課模式提供了空間和技術支撐,保障“停課不停教🎅、不停學”。
智慧教室、學生返校動態展示、疫情健康打卡🟫、進出校刷卡查驗……已經成為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的校園日常,而這只是學校網絡基礎設施和技術能力提升的一個縮影🧑🏼💻。智慧校園建設、網絡基礎設施升級、雲數據中心和校級高性能計算中心建設等信息化建設成果為學校教學科研、校園防控等插上了智慧的“翅膀”,精準助力高水平大學建設。
第一教學樓智慧教室
動態返校系統
“通辦”“統管”“暢學”一網融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生態圈
從2016年“十三五”規劃明確思路到2019年全面啟動,目前學校已基本完成智慧校園一期建設🍘。“十三五”期間🫵,借鑒上海市實施“一網通辦”“一網統管”的先行經驗,通過建設完善上理工版的“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網暢學”🐉,提升管理服務的科學化🧒🏻、精準化水平,以信息技術、數字治理助推校園更“智慧”更“智治”,助力學生更樂思更好學。
校園生活有多豐富🏄🏼♀️,校園管理就有多復雜。數據是源,是協同的根本,是智慧校園建設的“牛鼻子”。學校積極開展數據中臺、雲數據中心建設,形成智慧校園大數據分析平臺🏚,完成了學校的“雲化之旅”,實現了數據資源的按需使用、一鍵獲取、簡化管理和資源復用,達到讓師生像使用自來水一樣使用IT資源的效果😧。另一方面,通過校園應用場景驅動數據整合、辦事流程集成和核心業務系統重構🧏🏼。以數據+應用場景“雙輪”驅動,配合移動端建設,初步實現管理、服務、科研、學習🆘、業務🤏🏻、知識、資源等內容的融合和共享,實現“通辦”“統管”“暢學”一網融合🧑🦲。
學校的一系列動作表明🙍♂️🧑🦼➡️,建設智慧校園並不是解決管理服務的某一項問題,而是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生態圈”🍛,做到“實戰”中管用、職能部門愛用、師生感到受用。相繼上線的公共場所導引系統、一網通辦融合門戶🧑🏼🏫、電子校園卡等應用大大便利了師生的校園生活。據統計,WeLink累計激活35554人🌎,日均活躍人數超過27000余人🫓,每個學期各應用點擊次數累計超過150萬次……
數據中臺
雲數據中心
大數據平臺
一網通辦融合門戶(PC端)
WeLink(拼版)
公共場所導引系統(拼版)
有線、無線、物聯三網合一🕒,為智慧校園建設提供雲助力
智慧校園建設帶來的精彩校園生活,離不開網絡基礎設施的支撐,只有在安全暢通的網絡高速路上,各種功能和應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運用。
針對校園網絡故障被動響應、網絡不穩定、網速慢、高並發情況下網絡堵塞等問題,“十三五”期間,學校啟動建設萬兆骨幹校園網和優質校園無線覆蓋🤸🏿♀️。2017年完成無線綜合認證系統建設;2018年➞、2019年,啟動萬兆到樓的骨幹網改造,實現綜合樓教學區🤟🏽、四教、五教高質量無線覆蓋;2020年完成一教智慧教室高速無線網建設🧝🏿♂️。同時將校園網出口總帶寬從2.7G提升至4.2G,逐步構建起一張包含“有線🙅🏽、無線、物聯網”的綜合網絡,實現“三網合一”。在網絡安全方面,學校以“等保”為抓手👩🏽🎤,逐步建成較為完善的網絡安全防護體系,為保障校園網絡基礎設施和校園應用生態體系提供了堅強後盾👿。
基礎網絡設施的完善一方面滿足了校園內師生終端在任意位置的接入需求🙋♂️,大大優化網絡使用體驗,所提供的超算服務為大數據研究、深度學習等提供了技術支撐👊🏽;另一方面網絡架構的優化全面助力校園立體化智能防控效能提升和安全技防體系完善🧑🏽🎓📽。目前學校已提前完成《上海市高校校園安全技術防範工作“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技防系統模數改造要求,實現全校門禁系統“一個平臺”“一張網”“一個數據庫”🫅🏼,基本建成適應學校安全綜合防控、校園大安全管理和安防集成應用的平安校園綜合管理平臺和智慧消防應用平臺。
網絡管理體系改造
校園門禁管理系統和煙感報警系統
有定力韌性有品質,示範引領教育信息化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千載難逢機遇,也是巨大挑戰。面向新時代,作為革命性內生變量🚝,教育信息化支撐引領著教育現代化發展,必將推動教育理念變革、模式再造、體系重塑👮🏼。大數據、數字化、智慧校園等教育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十三五”期間🧑⚖️,學校通過轉變思維範式🆒、轉變組織模式、轉變治理方式,把數據聚起來,將數據用起來,讓數據活起來,通過數據這一重要的戰略資產👩🏼🎤😘,促進校園治理向著精準化、精細化發展📔。
按照“數字上理”12306總體規劃✏️🧑🏿,學校正著力建設全數字大學👳🏽♂️,提升校園的治理韌性⚪️🫀、生態韌性和安全韌性🛒,並按照學校第八屆黨委第六次全委會審議通過的《關於堅持以師生為本,推動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要求,打造師生人人共建共治共享的品質校園、人人都能感受暖意的溫馨校園。目前已完成 “夯基礎、建平臺、出樣板”的第一階段目標🥂,第二🍽、三階段將分別向著“深應用、抓融合💃🏻、促創新”、“見智慧、抓創新、做標桿”的方向,不斷促進教學🌻、科研、管理決策模式創新🎊🔈,真正實現智慧無處不在💂🏻,將上理工建設成為智慧校園新標桿, 示範引領全國教育信息化發展。
“數字上理”總體規劃及階段目標
供稿:新聞中心
文🧑🏻🦽📂:穆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