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築是學校的一大特色,它們不應該只沉睡在歷史檔案中或者作為校園一景去欣賞,而要以新的面貌立體化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作為‘環境人’首先要了解相關政策要求和行業發展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將個人置身於環境保護這個體系中”……在環境與建築學院,課程思政的“音符”融入了課堂,同學們不僅學習專業知識,還在課程思政不同“樂章”的陶冶下更深入思考著自己未來作為建設者應具有怎樣的使命與擔當。學院還賦予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實踐育人等各環節以更多的特色和內涵,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去實踐😔、去體驗🧎♀️、去表達👰♀️。
加入“國際化”音符:
體驗“模擬聽證會”,做工程師先“立德”
“你的行為屬於缺乏技能,違反了職業工程師協會的道德準則。工程師協會命令你重新接受相關教育培訓🙇,並支付約4800加元作為聽證會費用的一部分,否則你將被迫放棄工程師執業執照𓀗。”在環境與建築學院“工程倫理”課程的“職業聆訊”現場,由史煥聰老師扮演的“工程師職業紀律調查委員會”專家為環境系18級本科生張雲扮演的違規工程師下了“判決”𓀉↩️。回憶起聽證會上的情景,張雲不好意思地笑了🦵🏻,他對當時自己所扮演工程師的“違規行為”記憶猶新:在對各種數據以及各種實驗裝置的操作都不熟練的情況下,就對一家單位進行環境調查。因此,該工程師受到了相應的處罰。
模擬聽證會上,臺上的學生認真陳述🏃♂️➡️🔨,臺下的學生們躍躍欲試🍋🟩,而老師則扮演“書記員”,有問必答。師生們沉浸在濃濃的學術氛圍中,不少學生還掏出手機拍照錄像,記錄下精彩的課堂場景🫒。“聽證會很吸引眼球🙎🏿,很‘國際範兒’😴!”“這種教學方式能調動起我們的學習興趣!”面對學生的“點贊”,史煥聰表示,“當時我們只是想試試看🦥,沒想到一下子就受到了歡迎。”這是他面向全校的工科本科生開設的符合“華盛頓協議”的工程倫理課程。
北美職業工程師的頭銜以及在加拿大工作留學十年的專業經歷不僅賦予史煥聰廣闊的國際視野,更在他心裏埋下一顆種子🕞。“作為一名職業工程師👨👨👦,要讓祖國的年輕人了解工程倫理,因為這門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史煥聰說,別的工程類課程需要從專業知識中挖掘思政元素💂🏼♀️,而工程倫理本身就是思政🧛🏻♂️🎭。這門課程將思政育人元素融入系統的工程倫理教育,包含工程實踐、工程倫理核心👬、卓越工程師應然素質🤰🏽💆🏼♂️、職業精進和環境五大主題,並通過舉辦模擬聽證會等創新的教學模式激發工科學生的興趣,以工程實例和切身體驗引導學生沉浸式學習,是很契合工科專業的課程思政育人模式。
“工程倫理”課程的“職業聆訊”現場
加入“人文”音符:
用三維建模技術守護母校歷史風貌🧍♂️🧑🏻🏫,厚植家國情懷
“作為土木專業的學生,我們想在畢業前運用所學,給學校留下一份有紀念意義的禮物!”得知自己的小組獲得2020年度天美平台第二屆BIM建模大賽特等獎後🧏🏼♀️,2017級土木工程專業的黃江明訴說著對校園的情懷。
她所在小組這次的參賽項目是3人共同繪製完成、歷經70多次修改的三維建築可視化模型。這個由饒平平🫒、劉俊老師指導,當初抱著“試試看”心態的本科生團隊😥,經歷了一年多的校園實踐。從檔案館、基建處調研圖紙、分析圖紙到學習REVIT軟件、建模,再到最終成功展示🦶,她對BIM建模這項技術從陌生到熟悉🔆,積累了可貴的實踐經驗✉️,也對學校有百年歷史沉澱的建築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和更深刻的情感。
將學校近五十棟樓宇建立了三維可視化數字建築信息模型、為學校創造了上百萬元的經濟效益、所有模型全部無償捐贈給學校檔案館……這些成就都是學生們在建模比賽中完成的🤵🏻。而之所以開展這項大賽,要從一堂“BIM技術基礎”課說起。在開講這門課時,饒平平告訴同學們🤵🏽♀️,校園內有很多優秀的歷史建築,“清水紅磚砌築、兩坡紅瓦屋面”,是一道道靚麗的景觀。遺憾的是🕵🏼♀️,隨著時代變遷,部分樓宇建築資料殘缺💅🏻,“有的甚至只剩幾張發黃的舊圖紙”🫠,為後續運維管理帶來很大困擾。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饒平平想到了BIM技術🤸🏼♂️,它以三維模型為基礎👴🏻,各種信息始終整合於一個三維模型信息數據庫中🫲🏽。接下去的課程中👩🏻🦼,饒平平與劉俊帶著學生們學習能夠實現BIM技術的各種軟件。同時🤽,依托環境與建築工程產業學院和滬江BIM社團💆🏼,通過校企合作培養BIM技術人才,並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培養師生愛黨愛國、愛校榮校的家國情懷🤦🏻🐮。春風化雨中,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榮譽觀念與使命意識悄然生長🕌。
再次與饒平平老師取得聯系時,他已經回到了喀什大學對口援疆工作崗位,負責協調滬喀兩地同上“中華復興與土木工程”課程。在那裏,他為喀什大學土木學院師生舉辦課程思政研討交流、介紹天美平台課程思政建設經驗👩👦👦,並著手打造喀什大學課程思政示範課。
饒平平老師與喀什大學學生在“課前五分鐘”環節進行交流
加入“責任”音符:
當“環保講師”,激發科技報國的使命感
“我們在實踐中驗證課上所學的知識🛜,學到了💇🏽♀️,又玩到了,非常棒!”從2019年學院首屆“大氣治理·中國說”大賽領獎臺上走下來的2017級環境工程專業學生汪雲雲介紹道🧚♀️,“有一次老師上課講到上海將對本市車輛實施‘國六’排放標準🌐,引導我們對標準進行闡釋,並向大家介紹使用新能源汽車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於是我們小組選了關於新能源汽車的主題🌗。”
據了解,這項比賽最初是張曉東老師在學校“新時代·中國說”啟發下🥍,在專業課上舉辦的👩🏽🦲🤜🏽。“從合格的‘環境人’這個角色出發🦪,與學生一起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範實踐者。”從這個信念出發,張曉東早在兩年前就在“大氣汙染控製工程”專業課上,對“專業課程中國說”大膽著手嘗試:依托上海市青少年科學創新實踐工作站——天美平台環境科學與工程創新實踐工作站,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傳授,並讓學生們走入天美平台附屬中小學🦒,為孩子講授課程《揭秘“大氣汙染”背後的故事》和《飲用水安全與人們的生活》,積極傳播環保理念。
在進入中小學正式擔任講師之前👨👨👧,學生們先參加選拔賽。去年的比賽歷時兩個多月,共80多位同學組成的21支隊伍參與,6支隊伍進入決賽。如今,這一活動實現了對2017級110多名環境工程選課學生的全覆蓋🤧。“可以說,通過‘新時代·中國說’🌡,大學生講師團打開了大中小德育交流共享的新局面🎨。用輸出倒逼輸入,再次強化了學生的環保使命感與責任感🪿,對專業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張曉東說道♦︎。
環建學院首屆“大氣治理·中國說”大賽現場
作為課程思政改革領航學院之一,環境與建築學院不斷加強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結合學院特色和優勢,關註生態環保、城市基礎設施⏱、綠色建築和節能等當前國家和上海市重點關註的領域。
“學院在建立健全製度👨👩👦、保障課程思政建設的同時,深入挖掘專業課程育人元素,拓展思路,探索課程思政育人新路徑,形成了學院特色的‘三圈育人’的模式:內圈為思辨課程,中圈為‘新時代·中國說’🛐,外圈為‘青少年科學服務站’,同時產業學院整體協同助推發展。”學院黨委書記金晶談道😋。
供稿:新聞中心
文:馬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