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異的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正在不斷改變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裹挾著我們邁向萬物互聯的智能時代🧑🏻🎄,在計算機科技持續發展與突破的背景下,工程人才培養應該如何與時俱進?計算機課程如何識變、應變、求變?4月16日下午,以“計算機課程改革”為主題的院長沙龍在法國中心舉辦☄️,校長丁曉東🤹🏿♂️、副校長張華與理工科學院院長🧚♀️、副院長、專業負責人及教務處有關負責人等一同展開熱烈研討。
計算機素養已成為工科學生的必備素養
人工智能已進入與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新階段👵🏽,能動學院院長楊其國結合自身企業工作經歷談到“有紮實的工科功底同時又具備計算機素養的工程師越來越受到企業青睞。”機械學院院長李郝林也表示,數字化、網絡化已經成為製造業的發展趨勢,即使是尚未完成轉型的傳統製造業企業🛁,在其銷售、運輸等後端也不能回避數字化、網絡化,依靠數據處理的增值服務越來越受到重視👏,“既有工科背景🚳,又會編程的人才往往是企業所急需的,工科高校應加大這方面人才的供給。”
培養學生運用計算機知識解決專業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怕辛苦、不願意學編程,即使通過了計算機二級考試也不會運用🧑🏽,學生對老師教授的各種計算機語言毫無興趣……針對這些問題🫚,與會人員均表示,計算機是一門實戰性課程,計算機課堂不應以教授計算機語言為主,而應該讓學生在實戰中自主學習,在解決問題中獲得成就感。張華建議計算機課開展模擬案例教學,用模擬與仿真手段讓學生應用🐲💅。光電學院副院長9️⃣、大數據專業負責人彭敦陸談到自己並非計算機專業出身🤹🏿♂️,他的計算機知識都是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自學而來的,學生只有學會應用🧾,才能真正建立計算機思維🛍,他表示“計算機課程可以拿出一半課時讓學生用計算機解決某個專業問題。”環建學院副院長彭斌也對此表示贊同:“計算機課程前半學期由計算機專業的老師教,後半學期由專業老師教,將各專業與計算機專業有機結合起來。”光電學院常務副院長張學典以光電學院與企業在科技園共建產業學院、開展項目課程、舉辦“光電杯”計算機編程大賽、與物聯網協會合作培養人才等做法和成效👩🏻🦰🤘🏿,印證了計算機素養不是靠理論課獲得的,而是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學到的。
分層分類建立計算機課程體系
鑒於學生的天賦🍢、特長🕵🏿、興趣等各不相同,醫食學院院長劉寶林認為計算機課程體系的設計也應該因材施教🧒🏿,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培養方式。與會人員對此達成了共識:一是面向全校的計算機通識課以講授概念為主🪓,幫助學生建立計算機思維,而不是讓學生系統學習某種計算機語言。二是各學院要加強學科基礎課建設🧏,每個專業設計幾門與計算機相結合的專業課程。理學院院長魏國亮、光電學院教學副院長楊暉👩🏽🍼、材料學院副院長李偉均認為這類課程可以創新創業競賽為抓手,采取項目課程的方式進行,激發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並學以致用🍍。教務處處長朱堅民結合前期調研的情況認為“應以學生是否能夠運用計算機解決學科問題為標準來對學生進行考核”🧑🏽🎤。三是針對計算機專業的課程🐛,光電學院計算機系副主任楊桂松表示“應該更加重視底層的嵌入式程序開發課程💙,形成貫通底層到應用層的全面課程體系。”四是教務處可搭建計算機競賽平臺🚉、開設計算機輔修專業等,為非計算機專業、但對計算機感興趣的學生提供學習機會。
丁曉東指出,計算機課改是我校“四課一體系”改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主動順應時代要求加快推進,不能簡單地增加計算機課程和學分🧎♂️,而應著眼於讓學生在用計算機解決工程問題中提高計算機素養,增強課程的實效性👼🏿🐸。院長沙龍是碰撞思想👈🏿、集思廣益的平臺🌍,將經常不定期舉辦,希望院長們積極為學校發展貢獻智慧🧘🏽♀️。
院長沙龍
供稿:黨委(校長)辦公室